政策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政策资讯

呼伦贝尔学院“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实施方案(试行)

作者:乡村振兴研究中心 发布时:2023年10月23日 14:46   打印

呼伦贝尔学院“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

实施方案(试行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好发挥教育、科技、人才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乡村建设的决策部署、根据内蒙古自治区乡村振兴局和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联合召开的“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推进会要求我校为进一步做好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技术支撑特制定此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坚持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突出抓好乡村人力资本开发,大力引导学校人才技术下乡,加强乡村建设规划咨询、人才培养、技术支持、农牧民辅导、学生实践服务,探索智力下乡机制、校地共建机制、陪伴式建设机制,推进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建设。

  二、工作原则

  坚持属地为主。按照自主自愿、就地就近原则,学校主动与呼伦贝尔市对口旗(市、区)对接签约战略框架合作协议

  坚持校地共建。推动学校人才技术、智力资源优势与地方政府组织协调,与政策支持优势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推进乡村建设发展。

  坚持重心下沉。落实乡村建设为农牧民而建、乡村振兴为农牧民而兴的要求,推动学校专业技术人才深入基层、下沉到村,广泛依靠农牧民、教育引导农牧民、组织带动农牧民搞建设起到“兴千村”的目的

  坚持突出特色。立足对口旗(市、区)乡村资源禀赋,紧密结合地方实际、农民需求,结合学校因地制宜探索对口乡村振兴之路,打造有本土特点和乡土气息的特色村庄。

  坚持稳妥推进。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产业发展规律、生态发展规律、市场运行规律,量力而行、稳中求进,扎实开展乡村建设,稳步推进校地合作,求好不求快。

  三、行动目标

总目标:充分利用学校人才资源,以对口乡村需求为导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加快对口乡村发展,助力对口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2025年,学校“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取得积极成效服务乡村建设的创新能力和质量明显提升,对口乡村建设面貌焕然一新,成为校地合作示范、社会参与样板、乡村振兴表率。

具体目标:与对口旗(市、区)签约3个乡镇10个行政村努力做到“一县一站,一村一基地”,为学校驻村服务提供基础保障条件;在深入调研和论证基础上为对口旗(市、区)乡村提供乡村发展技术咨询和相关规划服务;每年举办乡村振兴理论及技术讲座、现场教学3-5次,针对性开展乡村建设人才培训;组建不少于6人以上的专业教职工团队,开展驻村服务每年累计开展不少于2个月的陪伴式、浸入式驻村服务。

、主要任务

)建设校地合作乡村振兴实践基地。与签约旗(市、区)以新建、改建、再利用的方式,共建乡村建设实践基地,为学校开展乡村建设服务提供基础支撑为乡村振兴研究提供实践基地。立足地方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拓展基地功能和服务范围,支持高校师生团队研究乡村振兴,开展红色教育、科技创新、实习实训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依托基地融商汇智,链接学校校友、企业团体、社会资本、创新技术等要素,探索多元主体、多方联动、多措并举的校地合作长效机制。

牵头部门:乡村振兴研究中心

协同部门:科学技术处、教务处、团委、相关二级学院

  )开展乡村建设咨询服务。结合地方实际,组建专业团队,充分发挥学校理论优势和专业特长,提供乡村发展建设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全链条的技术咨询服务重点提供村庄规划编制、农村居环境整治、基本公共服务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等方面技术支持指导。校地双方围绕产业发展、卫生厕所改造、垃圾污水治理、农房质量提升等技术难题开展专项研究,形成一批管用好用实用的研究成果,切实推动解决乡村建设面临的难点堵点问题。加强对农牧民的辅导,做给农牧民看、带着农牧民干,激发农牧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

牵头部门:乡村振兴研究中心

协同部门:科学技术处、学生工作处、相关二级学院

  ()加强乡村建设人才培养。每年举办“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乡村建设培训班,对签约旗(市、区)政府有关负责同志、乡村振兴部门负责同志村镇有关负责同志进行专题培训在干部教育培训和学历提升、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乡土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干部挂职锻炼、毕业生就业、校地党建互促共建等方面发挥各自优势,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培育一批能够引领一方的乡村建设管理型人才。根据签约旗(市、区)摸清乡村建设人才基本情况和培训需求,通过主题讲座、现场教学等形式,培养一批能够带动一片乡村建设实用型人才。

牵头部门:继续教育学院、乡村振兴研究中心

协同部门:科学技术处、招生就业处、相关二级学院

开展乡村建设驻村服务。充分发挥理论优势和专业特长,帮助村“两委”班子谋思路、出措施、教办法,提升村“两委”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

牵头部门:人事处、乡村振兴研究中心

协同部门:相关职能部门、相关二级学院

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由呼伦贝尔学院“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工作领导小组(见附件)统一安排部署,各部门协同组织实施,各部门高度重视,认清该行动的实施原则、目的和定位,明确分管领导和联络员,切实落实责任。

(二)强化对接力度。与呼伦贝尔市乡村振兴局、对口旗(市、区)政府和乡村振兴局加强工作对接,明确服务村庄、服务内容及服务形式,到旗(市、区)、到乡镇、到村沟通联络,建立对接机制,制定工作计划,有序开展工作。

加大政策支持。做好与签约旗(市、区)政府和各级乡村振兴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争取地方衔接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支持各项乡村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开展科学研究、规划建设、咨询服务、人才培养驻村服务等方面工作

  )加强监测评价。建立“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实施成效监测评价体系以学年为单位对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工作进行监测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通报,对优秀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在职称评审、岗位竞聘、考核评优等方面对先进个人予以倾斜。

)加强宣传推广。接受乡村建设高校联盟统筹组织、协调指导定期参加其开展行动推进会、论坛、培训等系列活动,积极支持联盟开展监测评价、走访调研等工作,定期报送工作动态与典型案例。

加强乡村振兴科学研究。利用“一县一站,一村一基地”,根据签约旗(市、区)乡村振兴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组织、引导相关教师在乡村振兴方面开展深入研究。

附件


呼伦贝尔学院“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进一步做好乡村振兴研究工作,大力引导学校人才技术下乡,促进乡村建设科技创新能力、人才支撑能力和组织动员能力提升,经研究决定,成立呼伦贝尔学院“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名单如下:

一、领导小组组成成员

 长:张玉柱  

副组长:敖特根

 吴静怡、李俏、吴宏伟、吕根、王晓芳、李国强、张军、万阿英、郝新君、赵小花、付刚、吴秀芳、李伟艳、亚吉、刘启云、李晓峰、曹存有、白秀峰、吕佩臣、张桂芝、郭文彬、姜超、吴淘锁、刘仁山、姜作杰、何锡彭、灵芝、莎茹莉、乌兰托娅、曹力猛、王晓莉、宋艳波、白絮飞、张玉桩、吴清秀、布赫。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由张玉桩兼任。

   二、领导小组工作职责

研究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乡村振兴局和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联合召开的“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推进会要求;审定呼伦贝尔学院“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实施方案(试行;全面推进“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工作进展情况听取工作汇报;需要领导小组研究确定的其他重大事项。

三、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职责

“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处理领导小组关于“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日常事务工作;根据领导小组的部署,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学院开展本实施方案工作,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建议,落实本实施方案督导、检查、考核等工作。